粵繡的主要作品為衣料、被面、枕套、掛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褳、團扇、鞋帽、荷包等。這個時期的粵繡紋樣有“三陽開泰”“孔雀開屏”“百鳥朝鳳”“杏林春燕”“松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佛手瓜果”等民間喜愛的題材。
潮州刺繡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人繡制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等作品曾在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在當地被譽為“刺繡狀元”。著名藝人裴蔭、魯炎,曾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後來,潮州市13家繡莊還成立了公會。
在粵繡藏品中就有保存完整的清代粵繡,如由廣東狀元坊官繡的同泰店號所造的“壽鸞”刺繡。這件珍寶粵繡大量使用金鉑線,制作工藝復雜,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壽語,含意深奧,字體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繡巔峰之作,存世者極其稀少,是清末刺繡工藝與壽辰禮儀研究、收藏之極品,無愧於粵繡中的國寶。由此可知,在清代粵繡的技法已經成熟。
粵繡最主要的針法,有灑插針,即擻和針、套針、施毛針。常用織金緞或釘金繡法襯地。粵繡自清代以來,分為絨繡、線繡、釘金繡、金絨繡等4種類型,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繡最著名。
北京故宮博物院還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繡掛屏、團扇、背心之類多件。其中持屏壹件,左角繡紅日祥雲右方繡藤蘿老樹,中間摻雜錦雞、八哥、鸚鵡等,或立或飛神態各異,樹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
粵繡利用外銷的有利條件,通過不斷的創新,創出了獨具特色的品牌,成為我國著名的刺繡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