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錢幣收藏 - 紙影戲的清代的紙影戲

紙影戲的清代的紙影戲

清代,北京城裏出現了“機關牽引”的紙影戲。李聲振著《百戲竹枝詞》“影戲”條雲:“剪紙為之,透機械於小窗上,夜演壹劇,亦有生致。”附詩雲:“機關牽引未分明,綠綺窗前透夜檠。半面才通君莫問,前身原是楮先生。”“楮先生”為紙的別名。不但“半面”的影偶是“剪紙為之”,影窗也是紙幕,故《日下新謳》有“弄影還從紙上看”的詩句。

清代紙影戲以廣東潮州最著名。清人汪鼎《雨韮菴筆記》卷二“蛇虎怪異”條雲:“潮郡紙影戲亦佳,眉目畢現。”卷三“相術”條又雲:“潮郡城廂紙影戲歌唱徹曉,聲達遐邇,深為觀察李方赤璋煜之所厭。”“觀察”為清朝道員的俗稱。李璋煜,山東諸城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調南詔道監司潮州府,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任。故汪鼎筆記的潮州紙影戲,應為道光年間的盛況。光緒年間成書的古本通俗小說《乾隆遊江南》(原名《聖朝鼎盛萬年青》)第八回“下潮州師徒報仇,遊金山白蛇討封”有壹段描寫潮州紙影戲的文字,雲:“趁著漆黑關城時候,兩個混入城中,在街上閑看些紙影戲文。府城此戲極多,隨處皆有,若遇神誕,走不多遠,又見壹臺,到處熱鬧。有雇本地戲班者,有京班蘇班者。鹽分司衙門,時常開演,人腳雖少,價卻便宜。”明清時期,潮州府有鹽場。清朝政府設置鹽運同知,分司潮州,輔助廣東都轉鹽運使(簡稱“鹽運司”),分治其事,小說中的“鹽分司衙門”確有歷史依據。潮州濱海,地饒魚鹽,水運陸路,四通八達,商旅輻湊,街市熱鬧,社會各界對文化娛樂需求量大,紙影戲“隨處皆有”,信非虛言,稱之“紙影戲文”,即是用南曲演唱。

清朝乾隆末年(1790年前後),福州也有紙影戲。陳賡元《遊蹤紀事》“七言截”《影戲》詩曰:“衣冠優孟本無真,片紙糊成面目新;千古榮枯泡影裏,眼中都是幻中人。”這是歌詠用紙影表演歷史故事的情景。

  • 上一篇:紫陶柴燒壺的特點及價值
  • 下一篇:緬甸購物必買清單是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