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荷蘭人凱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開設了歐洲第壹家網癮診所。起初,我們不只是把矛頭指向互聯網和電子遊戲成癮,而是“吸毒者互相幫助”。
隨著Smith & Jones Network和電子遊戲成癮戒斷中心的建立,巴克聘請了20多名具有專業資格和多年經驗的成癮治療師,嘗試按照精神疾病治療網癮,並啟動了“電子鴉片”受害者的治療方案。在黑暗中摸索了兩年後,2006年,荷蘭人宣布他們對網癮的診斷和治療失敗了。原因是他們發現網癮不是心理疾病。
目前,國際精神病學領域的通用診斷體系主要由國際疾病損傷和死因分類標準(ICD)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組成。
其中,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目錄(ICD-10)》的診斷標準,並在40個國家的100多個臨床和研究中心進行了廣泛的現場測試後,對300多種精神和行為障礙進行了詳細分類。在這個標準中,網癮並沒有被認定為精神疾病。
與此同時,在我國,2009年衛生部就《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意見》征求意見時,否定了“網癮”是臨床診斷的精神疾病,認為目前對“網癮”的定義並不準確,不應以此來界定不當使用互聯網對人的健康和社會功能的危害。同時,衛生部提出了壹個新概念,“網癮”只是對網絡的不當使用。
雖然國際上對網癮沒有明確的醫學定義,但在中國,網癮仍被視為壹種可以強制治療的精神疾病。在網絡毒害孩子的觀念下,敏感的家長打著“救救孩子”的旗號,把孩子送到或者騙進防網癮機構。這對孩子的身心是非常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