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以良渚遺址為代表,距今約5300-45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在太湖流域,而分布最密集的遺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這個文化遺址最大的特點就是出土的玉器。墓葬出土的玉器有玉、玉、玉、玉、玉、玉、玉鐲、玉管、玉珠、玉墜、圓柱形玉、圓錐形玉、玉帶、玉環等。此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km處的余杭區良渚鎮。1936發現的良渚遺址,其實是余杭縣良渚、平遙、安溪之間眾多遺址的統稱。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居住的地方。距今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代表遺址。根據考古實踐,以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場地總面積約34平方公裏。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文化陶器
良渚文化比龍山文化晚壹點。分布在錢塘江下遊和太湖地區。最早發現於1936浙江余杭良渚鎮。出土的陶器是帶泥輪的黑陶。典型的器物有柱腳杯、高圈豆、高頸穿耳壺等。陶胎薄而軟,多為車輪。表面拋光,燃燒後呈黑色光澤。規則形狀。
裝飾線條細長工整,主要是幾何圖案,如弦紋、竹節紋和各種形式的雕刻紋,還有彩陶,在薄的黑色或黃黑色陶器上繪有褐色或黃色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