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的拼音cáng、zàng。
藏(拼音:cáng、zà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藏本義指隱匿,引申為儲存。又讀zàng,指收藏、儲存東西特別是錢財寶物的地方。另外,佛教、道教的經典也叫藏。
文獻中有時會用“臧”字來表示“藏”的意思,可以從文獻中找到壹些例子,如《漢書·食貨誌上》有:“春耕夏耘,秋獲冬臧。”又如《漢書·禮樂誌》中:“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於理官。”顏師古註:“古書懷藏之字本皆作臧”。
由於“臧” 當“善”講在古代也是常見用法,為了區分字義,人們使用在“臧” 的基礎上增添了草字頭“艸(艹)”的“藏”來表示收藏、隱藏壹類意思。古璽中的“藏”字已有此類寫法,“藏”是形聲字,字形以艸(草)為形旁,臧為聲旁。
“藏”從艸草的原因,壹說是因為“藏”本為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草名藏莨,《漢書 ·司馬相如傳上》顏註引郭璞日:“藏茛,草中牛馬芻。”意即可供牛馬食用的壹種草);壹說是表示用草覆蓋以隱藏的意思。
藏族的人口:
北宋時期安多藏族人口的統計數大約是210萬人。雖然得不出金代全部吐蕃人口的數據,但金朝轄下黃河以南的地區吐蕃人口數與北宋相差不遠,如果加上金統治的其他吐蕃地區及西夏、南宋統治的吐蕃地區的人口,推估金、夏及南宋三政權統治下的吐蕃人口可能比北宋少。
因為這壹期間的宋金、金夏戰爭致使安多藏區人口減少。西藏和平解放後,藏族人口的比例略有上升,其中藏、川、青三省區藏族自治地區人口的規模、比例均大大超過漢族;1964年以來的人口普查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