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cáng、zàng]
部首 艹
結構 上下結構
藏(拼音:cáng、zà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藏”本義指隱匿,引申為儲存。又讀zàng,指收藏、儲存東西特別是錢財寶物的地方。另外,佛教、道教的經典也叫藏。
藏字***有17畫,筆畫順序為: 橫、豎、豎、橫、撇、豎折/豎彎、橫、撇、橫、豎、橫折、橫、豎、豎折/豎彎、斜鉤、撇、點
”藏“筆順圖
1、隱避起來:埋~。包~。~奸。~匿。隱~。蘊~。~汙納垢。
2、收存起來:收~。~品。~書。儲~。?
zàng?ㄗㄤˋ
3、儲放東西的地方:~府。寶~。
4、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大~經。三~(佛教經典“經”、“律”、“論”三部分)。
5、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6、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簡稱。
7、同“臟”。
文字演變:
據考證。楚竹簡中,表示收存、儲藏的“藏”字寫作圖2。在《古文字詁林》中,商承祚釋此字即為“〔圖A〕”,從貝,〔圖B〕聲。
〔圖B〕即“臧”字,作聲旁表音。〔圖B〕從口,自漢代後,改部件“口”為“臣”,作“臧”。此外,他還說,〔圖A〕從貝,有藏貝意(貝是古代的貨幣),為“藏”之初體。由此可見,楚簡中的〔圖A〕是漢以前的“藏”。而漢以後通作“臧”字。
文獻中有時會用“臧”字來表示“藏”的意思,可以從文獻中找到壹些例子,如《漢書·食貨誌上》有:“春耕夏耘,秋獲冬臧。”又如《漢書·禮樂誌》中:“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令同錄,臧於理官。”顏師古註:“古書懷藏之字本皆作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