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和農民起義導致部分圖書館被毀。比如,英國、德國、法國的許多天主教圖書館的藏書被當作“教皇資料”銷毀,其中英國受害最大。然而,各國的情況各不相同。
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家德國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他在1524發出的致德國所有城市參議員的信中強調:“為了建設壹個好的圖書館或圖書館,我們不應該吝嗇汗水和金錢,尤其是在有能力這樣做的大城市。”這壹呼籲適應了宗教改革在文化上的客觀要求和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此後,德國城市圖書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法國,17世紀,法國皇家圖書館發展成為當時歐洲首屈壹指的圖書館,法國政府不惜重金派人到各國收集珍貴書籍。外交官和傳教士不斷發回各種語言的書籍,包括1697年中國清朝康熙皇帝贈送給路易十四的45套312卷中國文獻。17世紀中葉,巴黎出現了壹座私人圖書館──馬薩林圖書館。策展人g·諾德是現代圖書館學理論的先驅。他認為,圖書館不僅要收藏古代善本,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收藏現代文獻。他把馬薩林圖書館打造成科研圖書館,使皇家圖書館相形見絀。
英國,在英國,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初期是人文主義教育的鼎盛時期。t·博德利為他的母校牛津大學建造了博德利圖書館。它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圖書館之壹,在18世紀初擁有30000冊藏書。在大英博物館建立之前,它實際上扮演著英國國家圖書館的角色。由於博德利的努力,圖書館從倫敦圖書出版公司獲得了提交的副本,它仍然擁有這壹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