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玉產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茅山(古為揚州)。巖石為白雲石,冷白色,具有類似新疆和田米滲的玉石性質。最好的壹種俗稱水石,莫氏硬度7-7.7,相對密度3.0-3.3。
考古學家楊伯達教授對昆崳有如下說法:
茅山玉為“坤”的考證
堯坤是東南美玉,茅山石配得上“坤”,幾乎等於《說文》中解釋為“石之美”和“玉石之美有五德……”。可見明清人對茅山石的喜愛程度。明末養生專家、鑒賞家郜璉撰寫了《尊生八記》,其中《古玉論·顏獻清鑒賞記》將水石和茅山石分為兩種互不相幹的玉。他在解釋了最近有壹大塊玉被劈開後,提出“有壹種水石,美能勝玉,有思想在其中,故能混淆”。如果對照《葛古要論》中對茅山石的描述,不難發現,郜璉把茅山石水描述為“壹種來歷不明的石水”,其中含有壹些米糠的思想,可以“混淆”。對它的評價提高了。接著他又說,“再比如保定石、茅山石、冀州石,都可以和玉混在壹起,只是潤澤、水少”,提醒收藏者“詳分”,稍有疏忽也可能收藏,說明茅山石和和田玉很像,只是“潤澤、水少”。郜璉將《石水》與《茅山石》割裂開來,是由於自己未能找到出處,還是抄版本有誤,有待以後商榷。但是,石水和茅山石在明末仍作為和田玉在杭、浙等地流通這壹事實是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視的。清朝康熙年間,人們至少在茅山以及後來延伸到江蘇沿海地區把茅山石稱為“二玉”和“堅潤”,其價值升級,從石到玉,不僅堅潤,也就是潤。這也說明江蘇人已經喜歡用茅山石水來代替和田玉了。
上世紀50年代,茅山玉的古產地沈入湖底,其玉脈也被劃為石礦,其玉彌足珍貴。幸運的是,壹些搶救出來的玉器材料和加工過的工藝品珍藏在句容研究員張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