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相傳,商朝時,蜀王杜預因治水有功,稱帝。後來在龜靈裏打坐,死後變成了布谷鳥。龜靈就是“聰帝”,建立了壹個開明的王朝。它最初以齊壹為背景,後來搬到了成都。十二年後,死於秦國。
聰帝死後葬在今天的郫縣南部,後來建了聰帝廟。南朝齊明帝時,王迪的陵墓由冠縣遷至郫縣,兩陵合二為壹。北宋時期擴建,明末毀於戰亂。今天,汪聰寺現存的古建築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的二元四合院。
繞過王迪從弟紀念館的庭院,在茂密的柏林背面,是高大的古王迪陵墓。往南不遠處,就是叢帝陵。兩座墓高約8米,與北方墓葬不同。古柏茂密,郁郁蔥蔥,漫步其中,優雅而舒適。
清道光十五年(1835),汪聰廟修復時,四周種了柏樹。民國十八年(1929),四川巡撫熊克武駐郫縣。他曾撥款修繕汪聰寺內建築,並在兩陵前豎立了“古王迪陵”和“古聰帝陵”的石碑,碑文為:“民國八年五月吉日,尊熊克武,惟尊有詔”。
1969,兩塊石碑被拆除,只剩下壹些碎片。後來,按照原來的說法,在墓前,又豎起了兩塊石碑。高大的石碑,鮮紅的大字,香火放在面前的祭壇上。
數據擴展:
汪聰廟遺址區內的主要文物有:王迪墓、聰帝墓、亭雋樓、王迪聰帝紀念館、東閣臺、郫縣博物館、石碑、陳列文物、石雕等。1991年,汪聰寺被公布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授予“郫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汪聰寺還是郫縣博物館所在地,收藏和展示了郫縣歷年出土的重要文物和資料,是了解郫縣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