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明太祖朱迪在南京登基後,欣賞了江南的許多民間工藝品。他發現折扇伸展自如,靈巧美觀,便於攜帶,於是下令宮中工匠制作折扇,並吸收外國技術制作。從此,竹折扇“由內而外,傳遍天下”。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使用折扇的習俗壹直影響著清朝三個世紀。今天,南京秦淮河南岸仍保留著古老的地名“範”。
明清是金陵折扇的鼎盛時期。當時南京是江南幾省的科舉之地。每逢大考年,所有來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將士,都要購買壹些高檔折扇,在科考結束時帶回來,閑暇時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或自己收藏,或送給親友。所以夫子廟三山街有很多賣金陵折扇的店鋪,質地、規格、檔次各不相同。清代學者甘稱之為“打磨拋光,紙潔厚,遠買,期貨價高”。
清末民國時期,南京城南夫子廟壹帶賣折扇的店鋪仍有較大銷量,主要由南京棲霞、龍潭壹帶的農民供應。他們農忙,業余時間來南京給粉絲店做折扇。通濟門外秦淮河南岸的扇子顧瑛地區是折扇生產加工的集散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組織從事扇子制作行業的手工藝人,開辦了扇子制作廠。工廠裏聚集了壹大批技藝高超的老藝術家。他們生產的高檔金陵折扇,曾是當時國家重要的出口商品,同時培養了壹批年輕的技術骨幹。南京在棲霞十月人民公社建立金陵扇廠,生產金陵折扇和其他種類的扇子,成為唯壹生產金陵折扇的地區。
2009年,金陵折扇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