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頒布《國家貨幣條例》時,雖然對新國家貨幣的重量、顏色有明確要求,但對“種類”並無規定。因此,在年底正式鑄造後,財政部在第二年2月寫道,下屬機關應遵守通用。然而,官方文件只載有“現在新鑄造的銀幣,正面復制了總統的五點輪廓,上面列有‘中華民國三年’...按程序走”,也沒有必要改變新年的規定。
新國幣俗稱“袁大頭”,之所以享有盛譽,是因為鑄造完成後,壹般的工廠會隨時將那些重量和顏色不符的熔掉,重新鑄造。民國八年四月,為梳理幣制,北洋政府貨幣局擬定了五項銀元換鑄辦法,報請大總統批準。
該辦法第四條寫道:“各廠每年發行壹次,以示民國年。”按照這個規定的指示,總廠立即刻了壹個新模具,把年份改成了“民國八年制造”。但此時國內用於硬幣模具的鋼材全部是進口的。由於歐戰,物資供應受到很大影響。幾經耽擱,八年後準備工作完成了。於是,民國九年制作的錢幣模具立即刻制,民國九年四月再次送審樣稿。批準後,新模具發放到各工廠使用。
根據耿愛德對中國錢幣地圖的考證,民國八年制造的圓頭銀幣多產於安慶造幣廠,但成色較差,在83%以下;此外,民國八至十年間,杭州造幣廠也制作了相當數量的八年版。安慶造幣廠在清光緒三十二年停工後,於民國八年十二月重新開鑄銀幣,正好趕上新式樣的頒布。但在民國十五年因其產品被上海商界擅自拒收而被勒令停業。
《國家貨幣條例》最初制定時沒有關於國家貨幣的規定,生產周期短是民國八年受歐戰影響鋼材不足造成的。這些都是民國八年制作的袁大頭特別罕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