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制作過程是壹門獨特的藝術,首先,陶工會將白坯燒制成成品。然後,畫家會用特殊的藍色顏料在成品上繪制圖案。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技巧和耐心,因為每壹筆都決定了最終作品的美醜。
畫完之後,青花瓷再燒制。在這個過程中,陶瓷作品將被放入窯中進行高溫燒制。在高溫下,綠色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氧化鈷釋放出的藍色才能真正形成。通過燒制,陶瓷表面的釉將變得光滑,並賦予作品更好的質感。
唐宋時期出現原始青花瓷,元代景德鎮湖田窯出現成熟青花瓷。青花成為明代瓷器的主流。清朝康熙時期達到頂峰。明清時期還創制燒制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白黃和老釉青花。
發展歷史
青花瓷在唐代處於萌芽狀態。人們可以看到20多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碎片。鳳屏山博物館收藏的藍白條紋復制品;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壹個花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壹個魚藻罐;南京博物館收藏的點畫梅朵紋身圖案。
通過對揚州出土瓷件的胚、釉、色的研究,以及對唐代鞏縣窯的材質、工藝條件的分析,初步得出唐代青花瓷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的結論。近年來,在珙縣窯遺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進壹步證實了唐青花瓷的產地在河南省珙縣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