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遺體主人的身份不同,壹般有三種對應的做法,壹是被博物館保存和研究,二是被進行展覽和科研三是被送回原址埋葬與火化,當然也會有壹些遺體開棺後,就會受到損失或被偷竊。
壹般的屍體被開棺材挖掘出來後,會送到研究所裏分析屍體主人的性別、年齡、身份以及他的死因,再加上對其陪葬文物的研究,就能很容易的辨別出墓主人所處的時代和他對應的身份,等到研究所研究的差不多後,屍體就會受到開頭講到的相應的幾種處理。
在我國古時候,因為對屍體的保存技術有所限制,許多年代久遠的古墓中挖掘出的的遺體,歷經千年的時光沖刷後都會腐爛,或許只留下壹些骨頭碎片。在現在已經發掘的墳墓中,平民百姓的墳墓占了絕大多數,因為那些王侯將相貴人們的墳墓壹般選址比較地偏遠,很不容易被發掘出來,因此從考古價值上分析的話,普通人的墳墓價值不高。
因為大多數平民百姓生前都很窮,並沒有什麽有價值的陪葬品,而如果是諸侯貴族,皇族之類的,他們的陪葬品都很有歷史價值。還有壹類就是我們壹般在博物館裏看到的,這些遺體要不是屬於身份特別大的人,要麽就是具有標誌歷史意義的代表人物,還有壹些就是保存非常完好,屍體並沒有很大的變化,這種壹出土就會被列為國家級文物,受到國家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