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楚南強在蘇州的壹個雜貨攤上看到壹口鍋,鄒粑粑,很臟。他覺得這鍋像古書裏描述的樹膽鍋,人家要壹塊錢,他就悄悄買了。這時候,他心裏還有點不安,急忙去找壹個叫黃的人。黃是著名的畫家和鑒賞家。黃愛不釋手,贊不絕口。他說,這是樹膽鍋。
黃說:當年,這種壺是仿照銀杏樹上的癭子,也就是枯瘤做成的。現在妳看這個壺的蓋子看起來像南瓜柄,很明顯是火柴。楚南強回來後,研究了這個壺的傳承歷史,最後得出結論,黃是對的。
既然蓋子蓋不上,我們再配壹個吧。楚南強請了當時的制壺大師,名叫裴世明,請裴世明根據樹膽的形狀重新配了壹個壺蓋。在新做的蓋子上,刻了45個字,分為兩行:壺匠為春,當時英國人出價2萬美元買這個壺,但沒有給他買。
為了慶祝這只樹膽壺回到家鄉,楚南強準備在宜興建壹個陽臺收藏這只壺。陽臺的名字已經定了,叫春桂閣。萬事俱備,就在開工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春桂閣沒有建成。
宜興失陷後,日本人知道了這件國寶,找人找到了黃鴻賓。他們想要這個鍋,日本人出8000元。楚南強不可能把國寶給日本人。為了防止意外,黃帶著的鍋,躲進了深山老林。全國解放後,黃把鍋捐給了國家。當時捐給蘇南文物管理委員會,現在這個壺收藏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