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繡在東臺地區的記載,最早見諸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孔尚任的《西團遊記》,文中載:東臺附近的西團鎮(古屬東臺場)晾網寺裏藏有發繡觀音佛像,被推為發繡珍品。追根溯源,元末明初,農民領袖張士誠兵敗蘇州,不少身懷絕技的蘇州手工藝人流落裏下河地區,帶來了精湛的江南工藝美術。歷史有著驚人的重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壹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驅使大批蘇南居民下放農村,許多藝人、畫師、繡女來到東臺……於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東臺著力挖掘藝術寶庫,搶救文化遺產,新壹代發繡應運而生。吳雷是蘇州籍工藝師,他通過曾在東臺落腳的蘇州刺繡研究所創始人高伯瑜先生,請來了他的弟子、現代著名刺繡大師顧文霞女士作技術指導,在眾多畫師、繡女的***同努力下,用數月之久,東臺的第壹幅發繡品《秋風紈扇圖》終於誕生了。以此為起點,發繡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藝術綻放異彩,東臺也伴隨著發繡藝術而名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