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立後,銅幣繼續被廣泛使用。最大的不同是,富有帝王色彩的龍紋被稻穗組成的豐收紋所取代。第壹枚在銅幣上鑄造嘉禾圖案的紀念幣,屬於開國紀念幣。民國成立之初,各地都發行民國紀念幣,尤其是天津造幣廠。
這枚硬幣有三種面額,尤其是五種面額的極為罕見。20字面值有兩個版本:甘肅版和天津版,天津版的票面“20”為小寫,極為罕見。面值十便士的銅幣最為常見,其品種和樣式極其復雜,但大致可分為兩類:
1,正面為雙棋,背面為嘉禾圖及英文“中華民國十條”雙旗分為串珠和串珠兩種;
2.背面有嘉禾圖和葉片圖案,葉片圖案壹般為逆時針方向排列。如果看到順時針排列,“反花”數量少。
擴展數據:
191辛亥革命勝利後,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在頒布的《臨時總統令》中,提出“出版新模型,鼓造紀念幣”。隨後,武昌和南京造幣廠率先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幣,主要有十種面額,在全國各地大量發行,以替代清朝銅幣。
這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幣的由來。毫無疑問,這枚銅幣的名字很明確,就是“中華民國建國紀念幣”。硬幣正面圖案為兩個稻穗組成的金色豐收圖案,中央豎寫“十字”。設計獨特,裝飾精美,工藝精湛,線條優雅,質感細膩,浮雕感強。
由於民國時期國內戰亂不斷,建國兩面旗中華民國紀念幣損失比較慘重。目前其存世量極其有限,收藏中少了壹個,彌足珍貴!
百度百科-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