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失傳兩千余年的中華傳國之寶———大禹所鑄九鼎,日前復原成功,於5月1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揭幕。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據《尚書·禹貢》《春秋左傳》記載:大禹“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上刻九州名山大川,以壹鼎象征壹州,並將九鼎集中於王城,成為國家統壹的象征。自夏至周,隨著王朝興亡更叠,九鼎由夏朝都城先後遷到商都亳京、周都鎬京。所謂“鼎在國在,鼎失國亡”。周朝後期因戰火頻繁,九鼎神秘失蹤,從此失傳。在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動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北京國寶工藝研究院承辦了中華九鼎復原工程。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科學家鄭光先生為首席專家的九鼎復原委員會,先後查閱資料兩千多萬字,整理各門類專家手稿五百多萬字,歷時數年論證,終於使九鼎成功復原。著名金石學家趙仁圭為九鼎作了銘文。復原的中華九鼎為壹個圓鼎,八個方鼎,其中圓鼎高99.9厘米,方鼎高66.6厘米,分別代表“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專家經對考古發現文物分析研究後,認為這種形制比較符合史實。據了解,復原的九鼎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館藏展示,供觀眾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