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宋體是壹種似乎適合印刷的中文字體。筆畫粗細不壹,壹般有橫細、豎粗之分,末端有裝飾部分(即“腳”或“襯線”),點、劃、劃、鉤等筆畫有尖點,屬於襯線字體,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的文字排版。
宋體是明朝以後才出現的,那為什麽叫“宋體”呢?原來宋代文化鼎盛,宋木刻精美大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明代學者,尤其是藏書家對宋木刻推崇備至,所以明代出版界經常臨摹宋木刻。但這些明代仿宋期刊為了方便和降低成本,往往只刻“皮廓字”,而不刻味道濃厚的宋體字。最後形成了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靖安《文獻通考》序中規定:“此後刻書時,凡體稱宋體字,楷書稱軟文”。“宋體”之名由此而來。
宋體出現之前,印刷的字體都是楷書。明初,內府刻本中的楷書字體也被傳入朝鮮半島,成為鑄造金屬活字的官方字體。
後來,弘治年間蘇州地區開始出現宋體字,鄭德年間發展到蘇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區。它們最初形成於嘉靖年間,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在展覽中,有兩種明嘉靖二十八年的版畫,但它們的字體有很大的不同。如《明代名臣經濟誌》十八卷是宋體刻本,《嘉靖隆慶誌》十卷是楷體刻本。嘉靖年間以來,中國古籍的印刷字體有楷書和宋體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