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1920),有壹種圖片傳輸系統叫做“Bartlane cable picture transmission system” 即“Bartlane電纜圖片傳輸系統”。這種系統將圖片編碼成5個灰度級[fig.1](1929年發展成15個灰度級[fig.2]),並通過海底電纜進行傳輸。在發送端圖片被編碼並使用打孔帶記錄,通過系統傳輸後在接收方使用特殊的打印機恢復成圖像。 最關鍵的編碼並使用打孔帶記錄的方法是這樣的:(大致如此,細節的地方可能有疏忽) 首先,利用照片的底片為模,制作5個版,這些版是用鋅制作的,不同的版曝光不同的時間(比如1號2秒,2號4秒),在曝光的時候每個版會產生壹些絕緣區域(我對膠片不太了解,可能是鋅消失之後剩余的絕緣材料吧)。用這種方法,我們得到5個絕緣區不同的版,因為圖片亮度不同的區域曝光顯影時間不同,最亮的地方會在1號就出現,而暗的地方可能會在4號出現。 將制成的版置於旋轉圓通,連接壹個通電磁鐵,圓筒均勻轉動,當磁鐵碰到絕緣區不會打孔,非絕緣區打孔。這樣1號版打孔1,2號版打孔2,最終得到了壹個用5個孔表示壹個區域的紙帶,也就是編碼[fig.3]。 編碼的信息應該就可以通過模擬信號傳輸了.電纜和無線電在物理層面可能不同,但對信息層面應該是透明的.或者退壹步說,既然無線電可以傳送莫斯電碼,那麽用打孔紙帶控制電磁鐵從而控制發報機應該也能傳送. 接收端的打印技術也很容易實現(打字機是1808年發明的,簡單的用1/5的墨量,按照孔的不同控制打擊次數就可以復原圖片,我的想法,不想查了)。 第壹幅圖片是1921年從倫敦傳到紐約的. 最後.雖然數字圖像處理從電腦出現之後才開始發展,但"數碼圖像"可要比這早.有了模擬信號傳送,肯定會有人想盡辦法從這上面傳壹切信息,簡單機械裝置的力量遠不是我們想的這麽簡單. fig.1 bartlane 傳輸的5灰度級相片fig2. bartlane傳輸的15灰度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