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以老坑歷史最長,石質最好,因其產於窮淵深谷,所以玉肌膩理,入手溫潤,隆冬季節,其它硯中的墨水常常會結冰,而端硯中的墨水則依然如故。自晚唐以來,老坑所制之硯被列為貢品,故又稱皇巖。端硯於唐代問世以來,由於它具有與眾不同的石質和“發墨不損毫”、“呵氣研墨”的特點,歷來為文人學士所重視。初唐的端硯,完全以實用為主。硯面上無裝飾雕刻。中唐時開始向實用與工藝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至宋代,端硯的花式已經豐富多彩了。明清兩代,端硯達到了“工精藝巧”的高度,呈現出蛋形、神斧、金鐘、古琴、瓜果等形式,種類繁多,千姿百態。在內容及題材上多以仿古器皿、仿古圖形為主。此外,尚有山水、仕女、走獸、花鳥、蟲魚等圖案。
端硯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分采石、選料、雕刻、配盒等工序,表面石紋有魚腦凍、青花、玫瑰紫、火捺、冰紋、天青等。如有種名品為“蕉葉白”,如蕉葉初展,含露艷麗無比嬌嫩,壹派珍奇氣象。有石眼的端硯尤為貴重難得,歷代被奉為珍品。最為名貴的端硯首推“鴝鵒眼”,得之乃無價之寶。“鴝鵒眼”指硯臺上壹種圓形的斑點,上有白、紅、黃各色暈紋,有的暈紋有數重至十數重,而且兼有眼瞳,看上去活像鳥獸的眼睛,故收藏界歷來有“千金壹眼”之稱。解放前的老坑端硯已成為珍貴的古董文物。
出自名家雕刻題款的端硯更是難得的古代藝術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即使是現代仿制的端硯,其價格也往往在數百元至數萬元人民幣不等。1993年4月在香港,壹對清代長方帶眼松樹端硯 長34.1厘米 就被人以368000港元的拍賣價買走,目前,壹些收藏家對端硯更為重視,據傳日本部分硯界人士已在下力搜尋中國古端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