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這玩意,可以說家家離不得。讀書人戴近視眼鏡、散光眼鏡。不大讀書的戴副平光眼鏡,譬如太陽鏡什麽的,除得遮陽擋風沙的好處這外,就像戴了"文明片"的書生壹樣,透出幾分雅氣來。老太爺讀書看報,老太婆穿針走線,何曾離得開老花鏡。母親在時,喜歡閑坐二樓窗前,鼻架鏡子,為兒孫們做"虎頭鞋",陽光射著她的白發,鏡片不時閃光,飛針走線,樸素而生動。而母親的老花鏡,架子是玳瑁做的,傳自她的母親,當是百年以上的物伯了。
眼鏡在中國出現於何年何月?以前讀過某文,依稀記得文章將眼鏡歷史上溯很遠,以為是中華首創的珍物。我覺得其說有些勉強。與袁枚齊名的清代詩人趙翼(1727-1814)所著《甌北詩抄·初用眼鏡詩》雲"相傳宣德年,來自番舶駕,初本嵌玻璃,薄如紙新砑。"明宣德年指1426年至1435年,距今五百多年了。眼鏡由外國船帶入中國,自明代開始,應該是可信的。從這段詩,也可知道這樣壹個信息:初戴眼鏡的人多是讀書人,或者是有文化兼有地位的上層人物。
宣統皇帝,眼睛近視,師傅中有老外,他有好多副眼鏡。見過他壹張照片,眼鏡架是金框,典雅的洋玩意兒。不知這些眼鏡還在否,傳達室下來當是極有品位的收藏品。
且莫說古,數十年前,眼鏡絕對是貴重物,是身份的象征。茶樓酒肆中,戴眼鏡肆意談笑的人,坐上座的有錢有勢,坐下位的則可能有點清名。普通百姓老者,至今談到水晶鏡片,談得天花亂附,似有壹種敬畏。鄉場上忽然闖來壹位眼鏡書生,平素魚肉鄉民的裏胥中見書生壹領青衫布衣打扮,也不敢輕易發難。假洋鬼子之類,手執"克萊頓大學"文憑,留洋歸來,必戴金邊眼鏡,文明的水平全在兩塊玻璃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