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陽是碑石上通常鐫刻文字或附圖飾。碑陰是碑的背面。碑正面刻長篇碑文,其背面(即碑陰)僅刻壹般門生故吏名字,或列書撰人及石工石師名字。
據《武清縣發現東漢鮮於璜墓碑》(1974年《文物》第8期)壹文載,墓碑被發現時其碑陽朝下覆於土中,距地表約壹米多深,另有碑座壹件。此碑上銳下方,呈圭形。高2.42米,寬0.81-0.83米,厚0.12米。碑首有穿,徑0.15米。
碑座為長方覆鬥形,長1.22米,寬0.72米,高0.24米。碑座中間為豎碑之槽,長0.9米,寬0.14米。
擴展資料:
結構特點:
中國早期的碑為壹整塊石頭。上端刻碑文題字的地文,下面長方形壹段,用以刻寫碑文為碑面,有的碑較厚,兩邊也可以利用來刻字,靠近碑文第壹行的側面。漢代,碑石比較矮小,魏晉以後,愈來越高大。到了唐代,制作也越來越精細。碑由壹塊石頭變成了兩塊拼接,下面的壹塊稱做碑身,主要作用是刻寫碑文。上面的壹塊稱作碑額。碑額正面雕成精致的螭龍花草字樣,其寬度厚度均比碑身大。主要作用是顯示高大華麗,同時對碑身也起壹定的保護作用。早期碑沒有底座,容易下沈。
人民網-有關鮮於璜碑的壹則逸聞
百度百科-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