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鮑彤”是我國唐初至清末的銅幣名稱。早期常以重量作為硬幣的名稱,如半兩或五銖。還有金元寶、重寶、珍寶等錢。唐朝壹改秦漢以來以重量命名錢幣的習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棄錢五銖,鑄開元鮑彤,上、下、右、左各有“開元鮑彤”字樣。“開元”意為開啟新時代,“鮑彤”意為傳承珍寶。有人按順時針方向讀為“開元寶”,成為後世銅錢以“鮑彤”或“元寶”命名的由來。
鮑彤這壹名稱為後人所用,常以年號、朝號(國號)為前,如唐代的建中鮑彤、南唐的大唐鮑彤和唐國通保、北宋的太平鮑彤、南宋的大宋鮑彤、明代的永樂鮑彤、清代的康熙鮑彤等。辛亥革命後,滇閩也試圖鑄造“中華民國的鮑彤”。“鮑彤”貨幣已經流通了1300多年,在中國貨幣史上占據主導地位。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