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嘉慶三年(1798)的三字對聯“誌在道,則成。”嘉慶四年(1799)寫了壹副五言對聯,“清光適竹,雅勝聽琴。”嘉慶八年(1803)五言對聯寫道:“政聲而吏部,通義而東江都。”嘉慶九年(1804)所寫的五言對聯“從未更古,可賦新詩。”嘉慶十年(1805)寫的四字對聯是“變性情,修精神。”
2.首都博物館收藏並刊於《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的五言對聯《緣起緣合,直得性情之真》和贈給袁媛的九哥對聯《情遠,精亦道》,刊於《中國書法與道教全集》的七言對聯等等。
3.除楹聯外,他傳世的隸書作品還有日本《書法與道教綜合大辭典》出版的《晉書紀行軸》、日本《明清書法與道教圖說》出版的《舒威紀行軸》、日本京都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書法與道教全集》等。
易炳壽的書法成就:
易炳壽在書法方面的成就早有定論,流傳甚廣。自民國以來,許多出版商出版了他的書法帖。從所有楹聯中可以看出,古今批評家都有明顯的擅長寫隸書字“越大氣勢越強”的特點,他們的隸書作品大多具有“嚴、奇、寬、恣”的特點。
易炳壽生前是壹位好書法家。他喜歡繪畫、篆刻和詩歌。易隸書個性鮮明,用筆順直,分布均勻,四面飽滿,章法嚴整,對裝飾藝術有濃厚的興趣,沒有晚期“蠶頭燕尾”的習氣。
這種官方書法協會,中心筆畫嚴格,藏頭護尾,筆畫粗細大致相等。渾圓直白,明明是真跡印章和筆觸。這個結左右平衡。他的隸書善用濃墨,墨色柔和,深如漆,筆畫流暢而精當。這五個字合而為壹,其筆法蒼勁,國畫厚重挺拔,融合了《亭子頌》、《張遷碑》、《方恒碑》等韓立名碑的優點,形成了自己嚴謹而不刻板、凝重而有節奏、誇張而合理的隸書。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易炳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