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已知的只有幾十件。釉裏紅為釉下彩,以金屬銅為著色劑形成紅色,燒成難度大,特殊性強,因為中國喜紅,它的面世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喜愛。
此壺造型優美,紋飾線條流暢,壹氣呵成。在裝飾風格上壹改元代紋飾繁密的特點,布局漸趨疏朗,采用分層裝飾的手法,繪畫粗獷而不失工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器型完整無缺,老氣十足。梅通體施白釉,白中略泛青,釉質細膩滋潤,底露胎。主題紋飾和諧得體,是壹件難得的藝術品。
釉裏紅瓷器是中華民族創造的瑰寶,其燒制難度極高,存世量遠少於同時代青花瓷器。我們知道,青花瓷器,其實是白地藍花瓷器或者藍底百花瓷器的俗稱。而釉裏紅瓷器則是白地紅花或者紅地白花瓷器的俗稱。
釉裏紅和青花瓷器不壹樣:
燒制釉裏紅繪畫所需的氧化銅顏料,在不同的燒制氣氛下,竟然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氧化環境下,釉裏紅呈現綠色,還原氣氛下,釉裏紅呈現紅色。今天景德鎮沒有化工原料的情況下,制備銅紅彩料,采用的是燒銅花的工藝。通過把純銅放在高溫下煆燒產生氧化銅,再用利刃刮取磨細使用。
由於銅離子對燒成氣氛極為敏感,在古代燒成高溫銅紅,最早屬於窯變。出現在唐代長沙窯的瓷器上。宋代,據說當陽窯,景德鎮窯,定窯都曾經燒出過鮮紅色,不過,僅僅見於歷史資料,未見到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