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壹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那麽它是什麽呢?天安門廣場最早建立於明朝永樂年間,取名“承天門”,意為“承天啟雲,天命所歸”。明朝開國皇帝朱迪任命建築師蒯祥設計這座塔。明朝的都城原本在南京,而蒯祥在修建天安門廣場時采用了南京承天門的建築風格,所以建成後直接命名為承天門。
後來承天門經歷了雷電和大火,由明朝成化年間的蒯祥設計重建。這次重建擴大了承天門的規格。清朝順治年間,順治皇帝下令大規模重建承天門,融合了當時的建築風格。
順治不喜歡“承天門”這個詞,就改名為“天安門坊”,意思是“受命於天,以安治國”。之後又經歷了幾次大小不壹的修復。直到新中國成立,天安門廣場因戰火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而破敗不堪。
因此,國家決定對天安門廣場進行全面改造。在施工過程中,工人們在天安門廣場的琉璃瓦下發現了壹個金色的楠木盒子,裏面裝著壹個金元寶、壹塊朱砂和壹些五顏六色的顆粒。古代人迷信風水,所以建房時會放置壹些辟邪的物件。
雖然聽說過這個傳統,但是很少。為了延續傳統,後來天安門廣場建成時,設計師在原來的位置放了壹塊漢白玉,上面刻著“1970 65438+10月至3月重建”的字樣,之前發現的鎮館之寶被送到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