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商業城市。說到香港的歷史,很多人只會想到開埠壹百多年。說到香港的文化,很多人幹脆用“文化沙漠”來形容。香港的歷史文化真的那麽膚淺嗎?六千年前的“香港人”可以給我們提供答案。
在香港,考古學家在大嶼山赤臘角(現香港國際機場所在地)出土了約公元前4000年的石器。可以推斷,香港壹帶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此外,在南丫島的深灣及赤柱的舂坎角,亦出土了壹些約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陶罐及陶器碎片。
幾千年前“香港人”的生活狀態大致可以描述如下:
早期“香港人”的聚居地並不大,或者說只是短暫停留。考古遺址多位於香港沿海地區和面向珠江三角洲的離島,可能與方便部落間的貿易和交流以及海洋提供食物資源有關。據估計,這壹時期的香港人口只有幾十萬。
早期的房屋可能只用幾根木柱作為支撐,用樹枝和獸皮覆蓋。然而,這些房屋大多難以在土壤中保存。只有辨別土壤的顏色變化,才能分辨出壹些與早期房屋有關的柱洞。
石器時代“香港人”的生活非常艱苦(這壹時期的人主要用石頭制作工具,但不知道如何使用金屬)。他們每天忙於捕魚、打獵或采集野果充饑,並制作不同類型的石器和武器,如砍樹用的石斧和打獵用的箭。考古學家在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石器,其中大多數都有鋒利的刀刃。石網的發現顯示了漁網的用途。該遺址還出土了許多魚骨。
當時,人們還廣泛使用陶器作為烹飪和儲存食物的容器,這可以從大量的陶器碎片或出土的少數完好陶器中得到證實。早期的粗砂陶器,多印有繩紋,燒制溫度低;後期出現的陶器上印有壹系列不同類型的幾何圖案。
這說明香港的石器時代文化與中國南方的幾何浮雕陶器文化同源。
通過這些出土文物,六千年前的“香港人”跨越時空告訴我們:“早在新石器時代,香港就有了自己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