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由來的故事如下:
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這個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在漢朝,冬至被稱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並且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冬至這天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古時有“冬至壹陽生”之說,即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這壹說法也符合天文現象。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壹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壹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在推行夏歷後,冬至和新年便成了兩個節日,人們在冬至這壹天要吃餛飩、餃子等美食以示慶賀。
冬至的意義
冬至在古時候被認為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人們甚至將其稱之為小年,每年過冬至的時候,我們都要做好許多準備,民間甚至有諸多的慶祝活動,所以冬至往往象征著團圓。除此之外,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是壹個重要的節氣,當它到來的時候就說明以後日子裏外界的白晝會越來越漫長,黑夜會越來越短暫,氣溫也會逐漸下降,漸漸進入嚴冬的時候。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