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印度,中國古代僧人的葬禮在很多方面受到印度佛教傳統習俗的影響。古印度流行四種葬法,即水葬、火葬、土葬和林葬。人們熟悉火葬和土葬。水葬就是把屍體放在水裏,順其自然。森林葬就是把屍體拋棄在野外森林裏餵野獸。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印度中部的那羅城外病逝,他被火化了。佛教僧侶以釋迦牟尼為例,火葬是主要方法。
火葬,在印度被稱為愛希禮夏,是壹種焚燒屍體並收集遺體的埋葬方式。總的來說,中國佛教僧侶的死葬以火葬為主。火葬後,他們收集他們的遺物,建造佛塔以供收藏。塔林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廟,如嵩山少林寺,是埋葬住持和其他高僧遺物的塔群。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唐朝的玄奘,死後沒有火化。唐高宗用壹個金棺材和壹個銀棺材埋葬了他的整個身體。
“坐在壇子裏”是佛教的統稱名詞,即“坐在壇子裏”和“葬在壇子裏”的統稱。所謂“坐”,是指壹個人取得了精神上的成功,在生命的盡頭能夠坐直,所以也叫“坐死”或“坐死”。“作化”之所以能體現出壹個人的境界不同於世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生命盡頭的姿勢是坐著的,而大多數人是躺著的;第二,說明死的時候沒有痛苦。因此,在很多佛教歷史傳記中,對坐禪者的臨終狀態有很多描述,如“自然”、“自然”、“舒服”、“無病”,但沒有對坐禪後放置屍體的容器的描述,坐禪後的屍體壹般都是火化的。
所謂“缸葬”,又稱“甕棺葬”,是指將屍體放入陶瓷容器中進行安葬。這種喪葬習俗可以追溯到大約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因為那個時期的彩陶工藝非常發達。今天出土的“甕棺”大多是由兩個甕連接扣合而成,兩個甕的底部都有壹個小洞,表示方便死者的靈魂進出。所以這種“缸葬”文化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在黃河流域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