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谷子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小米是圓的,容易脫殼。從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到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出現了石磨、石碾。
石磨的工作原理是將農作物鋪在滾筒下,靠人力或畜力滾動。農作物有高粱、小米、玉米、大豆等。這些作物會在恒定的重力滾動下逐漸被壓成壹個面。在機械化普及之前,石磨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
現代北方農村還在使用改良後的石磨,比如把石磨放大,把石磨桿變成石磨,可以人推,也可以畜力拉,可見技術進步但原理不變。
中國南方的碾米工具:
在我國南方,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由於粒形扁而長,不能滾動,所以沒有石磨和石磨杠。糙米主要是由杵臼實現的。起初,杵臼是由碎木頭做成的杵和挖好的臼組成的。在湖北宜都紅花套地區,大溪文化遺址發現了兩處距今約6000年的砂漿遺存。這些迫擊炮大約20厘米深,形狀像鍋底的圓坑。坑壁堅硬光滑。
此外,還發現壹根長約1.4m的木杵,兩端為圓頭。雖然很難保存杵臼,但這些發現證明了它們的存在。在南方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壹種圓底厚壁粗陶器。這種不尋常的陶器實際上是壹種用於大米的粘土臼。陶臼比石臼輕,便於搬運,所以直到清末仍在蘇南農村使用,當地稱之為“窯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