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按產地可分為亞洲犀牛和非洲犀牛。亞洲犀牛分為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壹般來說,亞洲犀牛體型較小,角也相應較小,壹般長約30cm,而蘇門答臘犀牛的角最小,只有10cm;。而且纖維粗,表皮和內肉的纖維像甘蔗的線狀纖維。角的基部和橫裂處有無數的粗粒,稱為“魚子醬粒”或“小米粒”然而,角質是有彈性的,呈褐色,不透明,有強烈的魚腥味。角正前方有凹槽,角正後方有凸筋,俗稱“溝丘”。非洲犀牛,身體大,角大,有兩只角,壹前壹後,前長後短。長角可達80 ~ 90厘米。其質如水牛角,纖維細密,內肉半透明,比亞洲犀牛角脆硬,幹燥後易裂,藥用價值也較低(據民國初年收藏家趙茹珍的古玩指南,其藥用效果僅為亞洲犀牛角的1/20)。犀牛角硬度較低,約為2.25,相對密度為1.29。中醫認為犀牛角是壹種珍貴的藥材。其性寒苦,具有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發熱、譫妄、皮疹、吐血、鼻衄。自古以來,犀牛角就被我國人民視為“國之瑰寶”,認為它有避邪、鎮邪、保平安的作用。道教甚至將其列為八珍之壹(火珠、銅錢、方勝、犀牛角、艾葉、銀錠、珊瑚、書籍)。也是中國古代聚寶盆中必不可少的珍品。所以用犀牛角雕刻的工藝品(多是根據犀牛角的原型做成“杯”狀的酒器)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