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制造的大炮,從元軍滅宋時開始發威。那時候的炮還很苗條,只有150多斤重,但威力據說還算可以。書籍記載:“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到了清朝,所擁有的大炮,為數並不少,質量也不差。圖為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造的景山炮。
道光年間曾經五任浙江巡撫的福建人梁章鉅,寫了壹篇名為《炮說》的文章,說英兵進犯廣州時,他奉朝命到廣西選送大炮,運往廣東,這些炮輕則八百斤,重則三千斤,個頭不小。圖為遼寧省沈陽市沈陽故宮大政殿東側陳列的大清朝火炮。
戰爭期間,清廷先後鑄造出來的各種大炮,總數超過二千座,如果壹齊準確地轟隆起來,滿可以把百萬英軍化為粉末的 ,無奈清軍打出去的炮彈總不準確。圖為江蘇徐州博物館,館內展出的“鹹豐十年四月吉日”銘鐵炮。
清朝腐敗,那時候的炮,有時炮口會無端被堵塞,彈藥會無端變成泥沙,壹些將軍和士兵,畏敵如虎,臨陣會呼爹喊娘,爭相逃命。圖為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由兩江布政司、江蘇理炮局監制,重達壹萬斤的耀威大將軍鐵炮。
清代火炮以材質分,有鑄銅炮和鑄鐵炮。清前期以銅炮為多,後期多為鐵炮。此外,還有少量的鐵心銅體炮、銅心木鑲炮。由於銅炮多鑄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圖為天津博物館展出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造的景山炮。
清代火炮多有銘文,常銘炮名、年款、監造官員、工匠、重量等。清代視火炮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種將軍名號,清初時定制於每年秋季在北京盧溝橋舉行壹次大典,祭祀炮神,並令八旗操演火炮。圖為南京博物院內陳列的十九世紀至清道光年間的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