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的抗戰和內戰,使得通貨膨脹成為民國最後幾年的壹個突出特征。抗戰中後期以後,長期的戰爭損失和大片富庶土地的淪陷,已經耗盡了國民政府的財力。為了支撐日益增長的財政支出,國民政府大量發行紙幣,引發了國統區的通貨膨脹。抗戰勝利後,為了籌集發動內戰的資本,國民政府以更大的力度發行紙幣,也將通貨膨脹推至惡性通貨膨脹的水平。根據《經濟周刊》公布的數據,0946年2月1945+9713的上海9月物價指數為34665438。在壹年零四個月的時間裏,價格上漲了28倍。當時有人預言“只要支付巨額軍費的通貨膨脹不停止,熱錢不納入生產,就完全沒有理由物價不上漲”[2]。的確如其所言,此後的價格更像壹匹脫韁的野馬,正在失控。以戰前6月1937為基準,到8月1948,法國法郎的價值貶值了400萬倍,價格上漲了近500萬倍[3](208-209)。在1948年8月的金幣券改革中,雖然用1元金幣券兌換300萬法國法郎重新調整了價格,但僅僅70天後,價格以更快的速度飆升。顧頡剛在日記中描述了金證貶值的過程。就銀元與金元券的兌換比例而言,當初“兩個銀元結合壹個金元券不到二月,七個金元券結合壹個銀元”。1949 65438+10月18,“所有價格都比金證剛發的時候漲了100倍”。3月3日“最近銀元2700”。3月31日“上午贏銀價壹萬三千,下午贏壹萬七千”。銀元和金元券的價格分別是4月5日28900,10,15,13,000,16,18,000,2246萬-49萬,2713,000,3000萬。19年5月“中國銀行掛牌960萬,實際售價1400萬”。第二天下午漲到2300萬,晚上漲到3000萬[4](231,237-2381)。短短半年多時間,金證貶值6000萬倍,國民政府經濟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