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寒有暑。夫喜怒哀樂之發,與清暖寒暑,其實壹貫也。喜氣為暖而當春,怒氣為清而當秋,樂氣為太陽而當夏,哀氣為太陰而當冬。四氣者,天與人所同有也,非人所能蓄也,故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
人生於天而取化於天,喜氣取諸春,樂氣取諸夏,怒氣取諸秋,哀氣取諸冬,四氣之心也。
春氣愛,秋氣嚴,夏氣樂,冬氣哀。愛氣以生物,嚴氣以成功,樂氣以養生,哀氣以喪終,天之誌也……春主生,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
(《春秋繁露·王道通》)
春愛,誌也;夏樂,誌也;秋嚴,誌也;冬哀,誌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於人……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解讀
天有清暖寒暑,為自然之理。人有喜怒哀樂,也不能強止。董仲舒所強調的“節之則順”,實根據《中庸》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論說。
董氏還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與人的愛、樂、嚴、哀“四氣之心”相“合類”比譬。其實,所謂春氣愛、夏氣樂、秋氣嚴、冬氣哀,乃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現象所導致的人的精神情誌變化,即所謂“觸景生情”。
然而,也由此可見,自然環境對人的心身影響是頗為明顯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因而,古人養生重視“四氣調神”。
參閱
《淮南子·繆稱訓》:“春女思,秋士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