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調動兵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戰爭,因為虎符是分為兩半,壹半是將軍保管,壹半是君王保管,畢竟很多地方的士兵更本沒見過君王,所以基本都是壹級管壹級,所以說在壹定程度上並不是只認虎符不認人,這個說法並不明確。
虎符分兩半,主要就是為了避免壹個人擁有,導致獨斷專行,勢力過大影響中央集權統治,雖說虎符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但是那時候的諸侯都有自己的兵馬,而且可以隨意調動,天子的權力並沒有太大。
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將虎符調兵這壹制度徹底貫徹,就是為了將權力集中,所以當時凡是需要調兵都需要用虎符,將軍將自己的虎符和君王的虎符壹起使用,同時還需要加蓋玉璽印的詔書。
詔書裏明確規定誰統領兵馬?調兵多少?做什麽?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寫的非常詳細,戰爭完畢之後另壹半虎符還得上交。
君主專制實行之後,虎符調兵登上歷史巔峰,歷朝歷代都效仿,所以這時候士兵們就形成了“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觀念。
如果出現了沒有虎符就調動軍隊的人,壹般都會引起官員的註意,這些官員就會上報君王,君王會及時的處理。有些士兵跟將軍出生入死,感情出來了,沒有虎符也會聽著將軍的號令,但是換成其他高官卻不行。
所以基本上擁有了兩半虎符就可以調到軍隊,甚至有些人不需要虎符也是可以調動軍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