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上講,這種解釋是可行的,而正是這種邏輯思維定勢阻止了人們在實踐中驗證它。飛往太空的宇航員沒有想到點燃壹根火柴或蠟燭來看看它是什麽樣子。當然,這可能是出於安全需要。畢竟,太空艙裏的氧氣含量相對較高。然而,1987年2月,和平號空間站上發生了壹件小事故——氧氣發生器著火了。但與人們想象的不同,燃燒的火焰並沒有自動熄滅,要靠宇航員來滅火。
正是在這次事故之後,俄羅斯和美國的宇航員才想起在失重狀態下進行蠟燭燃燒實驗。蠟燭點燃後,結果不是馬上熄滅,而是繼續燃燒,只是燃燒速度比在地上慢很多。最大的區別是火焰的形狀。蠟燭在地面燃燒時,上升是因為受熱燈芯附近的氣體密度變低,冷氣從下方補充形成對流。
於是,蠟燭的火焰被拉長成淚珠狀,壹部分炭黑還沒完全燃燒就會被帶走,這樣火焰就分層成紅色和黃色。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火焰燃燒呈球形。沒有對流,蠟燭能充分燃燒,所以火焰的顏色是藍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