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銅器,於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陜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立耳,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中又飾小獸面紋,並有觚棱凸棱,整個造型莊嚴厚重。腹內鑄銘文290字,銘文行間皆有線相隔,筆勢圓潤。銘文內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
周大克鼎是西周時代極為重要的青銅器,也是歷見著錄,眾所周知的重器,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
西周大克鼎頸部飾有三組對稱的變形饕餮紋,相接處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飾壹條兩方連續的大竊曲紋(即波曲紋),環繞全器壹周。鼎足上部另飾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組。鼎耳飾有相對的龍紋。腹內壁鑄有銘文2段,***28行290字,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範時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