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大寨實行農業集體化第壹年,就制定了改造大自然的規劃。他們憑著扁擔、籮筐、鋤頭、鐵鎬,在土石山上開溝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糧,抗旱防澇,用稭桿還田,增施農家肥,改良了土壤,使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52年畝產237斤,1962年增至畝產774斤。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沖垮100條大石壩,顆粒無收的耕地180畝,沖塌了113孔窯洞,倒塌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但,大寨人沒有氣餒,他們不要國家救濟款、救濟糧、救濟物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壹年時間,就醫治了這場毀滅性的災害。大寨大隊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在逐漸改善社員生活的同時,向國家交售糧食175萬斤,每戶平均2000斤,這在當時困難重重、糧食產量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他們的奉獻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他們不愧是農業戰線上艱苦奮鬥的典型,他們的先進事跡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激發全國人民發奮圖強,加快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惡劣的大自然奮爭,與壹切困難奮爭,中央提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把大寨的基本經驗總結為: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產主義風格。
在我國國民經濟十分困難、國內外鬥爭形勢十分嚴峻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習大寨的這種精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在後期,“學大寨”被走了樣,它無限地成為了國家政治的“風向標”,被任意曲解、泛濫和放大,也被壹些別有用心的人拿來作為自己的政治臺階。可喜的是,大寨人沒有顧及過去的是是非非,而是緊跟住時代的步伐,艱苦創業,發揮其獨特的品牌優勢,使大寨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