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出現於西周晚期,字體由粗細不壹的剛性線條變得柔和,但仍保留了象形文字的雛形。在秦國,使用的是篆書。著名的《毛丁公》是大篆的代表作,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西周晚期,大篆被廣泛使用。廣義的大篆是指小篆出現之前的字體,稱為大篆。
小篆出現在秦朝。秦丞相李斯簡化了原本的《大篆》,實行統壹書寫政策。這種寫法的統壹,直到隸書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局面。與大篆相比,小篆的象形字已經逐漸消失,小篆中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少。秦始皇的統壹文字政策對文字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印若夫妻,種龍失尾,或花萼承,或枯葉順,力如箭直,引而精微,同神化。小篆或扭曲,或呈針狀,鱗羽交錯,互相進入。椽子散以爭清,勢飛升,形嚴。”張懷瓘的說法完美地體現了《大篆》和《小篆》的區別。趙煥光在《論九體》中也提出了“大印渾圓,小印柔方”的說法。幾千年前的古人也能觀察到大印和小印的區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大篆和小篆的出現都促進了漢字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