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看原料。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他銅合金等,但不壹樣時期的用銅是不壹樣的,元代曾經的銅佛通常都用青銅,也有壹些紅銅制品,元代今後則呈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制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通常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象征、坐騎、手印和坐姿。佛像制作時非常謹慎,造像的象征、坐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標準的,只需多加學習,知道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壹樣特征,並細心觀察和對照,就可精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這樣不但能辨明藏品是佛仍是菩薩,並且還能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薩;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臉部五官、身段份額、肌肉和衣紋特征等,不壹樣的朝代,即使是同壹朝代的不壹樣時期也是有許多改變的,比方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然佛像的全體個性是附近的,但面相仍是略有差異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壹些;最終是看樣式。樣式是指佛像自身所固有的文字材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辨別佛像真偽時有必定的參閱效果。
此外,還可用嗅覺法進行辨別。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他木質、陶瓷等原料的佛像,在長時期受大家供奉時被焰火所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只需對其細心進行嗅別,通常都可以嗅到焰火、發黴或發朽的滋味,而現代仿制品則徹底沒有這種滋味,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熏或埋於地劣等作舊方法處置,也不免露出破綻,或焰火味過濃,或泥土芳香太濃,為行家所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