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永通寶始鑄於日本第108代後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年),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當時日本各地的錢爐均有鑄造,至明治初年還在使用,前後流通長達240余年,後因德川幕府滅亡而廢止。
寬永通寶錢在長期的中日貿易及交往中不斷流入我國,至今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現。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壹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壹。
寬永通寶的價值在於反映著我國古老文化對歷史文化所起到的具大作用,並成為中日兩國以及其他鄰國友好往來的歷史實物見證。
擴展資料:
寬永通寶的發展歷程
1920年前後,國內各省軍閥紛紛濫鑄銅元之時,山東的錢價較高,而銀價較低,日本人便乘機盜鑄中國銅元,低價售給中國商人,分運內地,成為導致各地發行虛價銅元的重要原因之壹。
1928年8月、9月間,山東即有重量不等的由銅元熔化的銅塊運往日本。其定期開往日本的泰山丸、日光丸等每次裝運的銅塊就不下三四千塊,每塊約重七、八公斤。
1935年,國內實行“法幣”制度,政府限期回收銅元,日本人又乘機大量收購。僅1936年12月,“膠海關”就從開往大連的日本輪船會寧丸上就查出銅元3汽車。
1938年到1945年期間,日偽政權在其占領區內大肆搜刮銅制品,除利用商人到農村公開收買外,還按戶、按人頭強行征收,民間積蓄的銅元、制錢,幾乎被搜刮凈盡。萊蕪地區也曾壹度成為日本人的占領區,自然也難免其禍。
百度百科-寬永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