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發掘出土的瓷器和燒制工具8000余件。年代包括北宋、南宋和元代 3個時期。
北宋遺物
出土於碗坪侖下層,以白釉瓷器為主,兼燒黑釉瓷器。器形有碗、盤、碟、洗、缽、壺、瓶、盒等生活用具。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以蓮荷、牡丹、雲水、蕉葉和纏枝花卉最多。燒制碗、盤類器物主要用支具疊燒方法,燒制盒型器則用塔輪式墊柱,很少用匣缽。
南宋遺物
出土於碗坪侖上層。以青釉瓷器為主。有碗、盤、碟、罐、壺、瓶等,其中以形式多樣的荷口瓶和軍持壺最有代表性。窯具主要用匣缽和支圈。
元代遺物
出土於屈鬥宮窯址。以白釉瓷器為主,坯體較厚。器形有碗、盤、洗、盒、壺、瓶、高足杯等生活用具。裝飾技法均用模印,構圖簡單,有梅花、蓮花、菊花、牡丹圖紋和福、壽、卐等文字。燒制工具有器模、匣缽、三足墊餅、支圈和鐵窯刀等。有的盒蓋上印有“金玉滿堂”,三足墊餅上刻劃八思巴文。其中有壹件匣缽底部刻有“丁未年” 3字。結合器物特征推測,屈鬥宮窯大約廢棄於元初大德十壹年(1307),也有人認為它廢棄於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
德化窯在明至清代除燒造少量青花瓷器外,主要以生產純白瓷而著稱。這種瓷器胎質薄,透明度高,造型雅致,紋飾豐富,十分精美。 屈鬥宮龍窯發掘後已建棚原地保護。曾在東南亞壹些國家發現與屈鬥官窯出土的相同器物,證實它是外銷瓷重要遺址。這壹窯址對研究宋元時代德化窯瓷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制工藝和瓷器外銷,都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