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誌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紀念嫦娥是源於壹個神話故事,傳說在古時候,天上有是個太陽,後羿英勇無比射下九個,西王母賞了他壹顆長生不老藥,但是後羿舍不得嫦娥,便將藥給嫦娥保管,後來後羿的徒弟逢蒙趁後羿不在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便自己吞吃了仙藥往月亮飛去,此後人們為了紀念嫦娥,便將這天定為中秋節。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
現在紀念嫦娥是因為其為後羿的妻子,而飛升月球後兩個人再無相見之日,是對美好愛情的嘆息,也深深同情嫦娥。我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節日逐漸被淡漠化,但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會隆重慶祝,人們在這壹天家人團聚,吃月餅,品瓜果,欣賞月亮,同時家裏的老人也要對孩子講壹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將至,應景良辰,是思念、是感恩,也是溫暖的歸宿。
明月寄相思,月缺盼月圓,中秋佳節至,千裏等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