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大千規格:長卷,長10.8米,寬1.8米收藏:臺北私人收藏
《廬山圖》氣勢磅礴,綠墨淋漓,倒影交融。全卷從左上方的鄱陽湖和廬山口引出,從有水有天的鄱陽湖以雲氣入山。山中雨霧蒙蒙,谷底煙霧繚繞,峰頂多密林,背後山峰時隱時現。畫中屋亭小橋依稀可見,消失處的峰巒樹木細致入微,深處既虛又實,濃墨重彩似烏雲遮日。
展開畫面,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下方古木蒼翠繁茂,上方山巒起伏多變。房屋、亭臺、小橋、茅舍錯落有致,若隱若現。中間是瀑布,紫煙繚繞,左上角壹望無際,仿佛看到了對岸,應該是長江。張大千晚年雖用潑墨設色法,但與平時不可同日而語。畫面上仍有許多山川樹木,輪廓精確、厚重、凝重,襯托出潑墨設色形成的雲霧錯覺,更顯蒼涼壯美。張大千在畫中提到壹句詩:“從君側而橫,有山有谷。仿佛破仙壹笑,妳胸中真有廬山。已過蓮花會,陶命壽玉去而不還。煙盡,過溪坐衡眉山。”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張大千壹生都沒有去過廬山,卻選擇了廬山作為可能成為他最後壹部傑作的題材。廬山之美,早在張大千的胸中醞釀,天地之精,山川之壯麗。這就是畫家心目中的廬山,也就是畫家心中的祖國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