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高林村西邊,坐北向南。距張嶽崧故居約20米,為張嶽崧晚年(1839—1840)親自主持建成。原建有山門、前殿、正殿、後殿、東西廊廡和圍墻,殿中的大柱大多是菠蘿蜜木料,檁子大多用海梅(又稱青梅)木料。前殿與正殿通道的東西兩側各建有壹座禁書亭,每座亭寬約1米,高約2米,專用於焚燒劣質圖書。宗祠占地1500多平方米。抗戰時期定安中學設分校於此,解放後曾在此辦縣熱作學校、高林小學。1953年強臺風將面寬5間進深3間的前殿,以及山門、東廊廡等刮倒。今尚存正殿、後殿和西廡。正後殿均為懸山式頂,有防火山墻。正殿的前後廊和後殿的前廊為圓石檐柱,柱頂均有駝峰木雕,前廊寬1.1米,後廊寬約1米。正殿前門楣上高掛著壹塊道光乙巳年(1845)由多名主考官題贈給張嶽崧次子張鐘彥的“進士”木匾,殿裏正堂上端高掛著壹塊高林村張泰覺於20世紀80年代手書並仿制張嶽崧立的壹塊“探花及第”木匾,殿裏還存放張嶽崧墓碑壹塊(已裂開4塊)。後殿寬3間,進深2間,正堂裏高掛著張嶽崧畫像壹幅。祠裏尚存張嶽崧手書之棕櫚陰刻盈聯3副及匾額2塊。著名的兩副對聯為:壹、念我祖辟草披荊閱百年庭廡堂宇始具規模庶蔔先靈妥侑;願後人繩武繼序思廿代食德脈疇永遵彜訓毋忘創業艱難。二、自閩而瓊而定二十傳詩書門第敢雲閥閱啟高林;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載孝友家風尚冀熾昌光盛世。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