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幣,中國古代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壹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擴展資料:
貝幣分珧貝、骨貝、石貝、銅貝等,但最常用的還是天然海貝。
天然海貝的品種也很多,有“貨貝”(又名齒貝)、“擬棗貝”、“阿文綬貝”(又名大貝、虎斑貝)、“伶鼬榧螺”等,其中“貨貝”比較常見,貝面上有壹條長長的齒槽的稱為“貝齒”或“貝唇”,貝的正面較為平整,貝的側面稍微鼓突。
人們為了便於攜帶方便,在貨貝的背部多鑿有小孔,早期孔相對小,稱之為“小孔式貨貝”,以後,穿孔逐漸擴大,稱為“大孔式貨貝”。春秋戰國時期的“貨貝”背部幾乎磨平,稱為“磨背式貨貝”。
早在夏代末年,貝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壹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鉆壹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壹種裝飾品,由於它具有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壹般等價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