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日本在甲午戰爭時就有了擲彈兵的編制。當時日本擲彈兵裝備的手榴彈還是很舊的,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甲午戰爭後,日本再次選擇向歐洲學習,加快發展自己的手榴彈。最終,歐洲剛剛興起的蛋形手榴彈成了日本手榴彈的模板。
當時歐洲的雞蛋手榴彈啟動方式很簡單,拔出槍機6秒後必然爆炸。這樣的設計在投擲的時候似乎很靠譜。然而,當螺栓不知不覺地脫落時,士兵的傷亡也是非常嚴重的。因此,日本在螺栓的設計中增加了壹個推動式保險絲,以確保使用的安全性。壹般情況下,日本士兵使用手榴彈時,需要先拔出槍機,然後擊打頭盔和腳後跟上的圓柱段,將圓柱壓下,觸發導火索,可以說是極其安全的。
但也帶來了使用的繁瑣和導火索點燃的緩慢。太平洋戰爭中,戰爭初期被打得棄甲跑進叢林的士兵,面臨著使用這種壓力榴彈的困難。很多日本兵從前線撤退的時候都不是頭盔,連鞋子都濕透了,往往導致日本兵沒有硬的地方去觸發手榴彈。因此,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優化了手榴彈的靈敏度,使其更容易觸發和投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