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西段,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就坐落於此。莫高窟是世界藝術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壹,莫高窟洞穴中有精美絕倫的佛教雕塑2415尊,美輪美奐的佛教壁畫4.5萬平方米,被稱之為千佛洞,擁有“東方盧浮宮”的美譽。
敦煌的莫高窟並不是壹蹴而就建造而成的,它始建於十六國時的前秦,經歷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數個朝代的修繕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規模。
莫高窟南北長約1.6千米,洞窟中的佛像上下最多有五層,布局陣列嚴謹有序,猶如蜂房般鱗次櫛比,頗為壯觀。
莫高窟中除了千佛像和千佛圖,還有藏經洞,其中被發掘出五萬多件古代的藏經。如今現代學科中就有專門研究敦煌文化的敦煌學,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研究藏經洞中的典籍和敦煌藝術。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市區東南方向25千米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之上,這裏地域偏僻,自然環境惡劣。
這座號稱東方藝術明珠、文化寶庫的佛教重地為何不建造在人流密集、氣候適宜的地方,而要選擇在偏僻荒涼的戈壁荒漠呢?
最流行的說法是聖地異象說。據說在前秦宣昭帝苻堅的建元二年(366)的壹個傍晚,沙門樂尊雲遊經過鳴沙山在壹出山丘旁休息時,突現奇像:整個鳴沙山被佛光籠罩,佛光中有千萬尊金光閃耀的佛像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