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錢幣收藏 - 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復雜精美的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復雜精美的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精美的青銅器是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出土於1978年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壹。曾侯乙尊盤是典型的失蠟作品,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之作,圖案復雜。人們稱之為春秋時期最精美復雜的青銅器,沒有之壹。它的銅像是由34個部分焊接而成,鑄造在56個地方。

曾侯乙尊盤尊高30.1厘米,直徑25厘米,底徑14.2厘米,重9公斤。鍋高23.5厘米,直徑58厘米,重量19.2公斤。整尊雕像飾以164龍紋,28條龍,32條扁蟲,頸腹之間雕有四只豹紋臥獸,回頭望去,伸出舌頭,向上攀爬。之所以選擇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脖子上刻有“曾侯乙是最後壹個持有”的銘文。

春秋時期,人們把盛酒的器皿稱為樽,把盛水的器皿稱為鍋。加上它的主人曾侯乙的名字,他們得到了“曾侯乙尊盤”的名字。可以從雕像和盤子上拆下來,極其獨特。如此復雜的工藝,使得後人至今無法制作復制品。

曾侯乙尊盤的制造技術:

1和環腳的鑄造工藝

圈足分上下兩層,下層是垂直面,上面鑄平紋,上層是斜面,上面刻空心紋。其具體鑄造技術常見於春秋戰國時期。比如立面上的平花紋采用單元花紋拼裝的工藝,而斜面上的鏤空花紋的制作工藝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鏤空銅熏,在平扇花紋模具上制作平扇花紋,花紋面的空腔就是鏤空花紋。

2.腹部和頸部鑄造技術

腹部比較簡單,只有壹周紋飾。脖子上口大,下口小,下口短,是壹周的裝飾帶。上半部分很長,有四片香蕉葉,平線均勻分布,中間是素面。腹頸部的鑄造工藝也采用了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花紋搭配技術。

  • 上一篇:[上海兒童博物館地址]-上海兒童博物館介紹
  • 下一篇:信封上貼著壹張郵票。怎麽才能完好無損的脫下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