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圍住貨郎挑的雜貨擔。這幾天,?擺地攤?火了!人們茶余飯後或者在微博、朋友圈,談論的都是誰誰誰擺攤壹天賺千元、萬元。朋友見面,往往不忘調侃壹句:?晚上擺地攤去??其實,擺地攤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壹部分。今天,我們通過壹組晚清老照片,來看看100多年前的?地攤經濟?。
自詡?善觀氣色?的算命先生。看過這壹組照片我們不難發現,晚清的地攤種類豐富繁多,有些經營項目今天仍然在街頭巷尾延續,也有很多項目現在已經消失,年輕人從未壹見。地攤的變化,體現著歷史的進步。
修傘的師傅。晚清的這些地攤規模特別小,成本特別低。學壹點手藝、買幾把工具,就能上街開張了。基層百姓的謀生手段,就是這麽簡單。生意好的時候,也賺不了大錢,頂多混個吃飽穿暖;生意不好的時候,賺不了錢,但也虧不了本。
正在為病人拔牙的牙醫。難以想象,拔牙這種需要較高衛生條件的項目,竟然以街頭地攤這種粗放的方式出現。牙醫的工具扔在地上,很容易造成病人發炎感染。看這個場景,根本沒有消毒措施,真讓人捏壹把汗。
剃頭匠在為顧客編辮子。洗頭、梳辮、剃頭,這是清朝剃頭匠的基本功,此外他們還有采耳、按摩的技藝。這壹套做下來,能讓顧客非常舒適愜意。他們對人體穴位也略知壹二,甚至可以幫人緩解頭痛或腰腿疼痛。
小吃攤。挑上扁擔,壹頭放火爐和鐵鍋,壹頭放碗筷和調料,小吃生意就支起來了。這條街生意不好,挑起來就走,換個地方等主顧。這位師傅賣的是什麽咱不知道,認真說起來,衛生狀態不太好。